鉤端螺旋體病的預防
現在又進入鉤端螺旋體病的流行季節。鉤端螺旋體病在我縣每年都有散發病例,但在2007年夏季,九和鄉發生了該病的集中發病,經衛生部門調查,這次鉤體病集中發病的原因是當地農民在溪流邊挖石菖莆時,沒有做好相應的勞動防護,接觸了疫水而得病。
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,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。其發病機理是鉤體穿過破損的皮膚、黏膜進入血液,迅速地進入人體各組織器官中生長繁殖,形成鉤體血癥,引起臨床上嚴重的中毒癥狀與相關內臟的病變。
臨床特點:早期呈急性感染表現,其主要特點可概括為寒熱、酸疼、無力、結膜充血、腿疼、淋巴結痛等。病情嚴重者可并發肺出血、黃疸、腦膜腦炎和腎功能衰竭等。恢復期可出現免疫病理反應,引起眼及中樞神經系統等后發操作損傷。由于這個病的臨床表現非常復雜,所以給診斷尤其早期診斷帶來困難,容易漏診誤診。
發病季節:稻田型主要集中于夏秋季、水稻收割期間,以7~9月份為高峰。在雙季稻區有兩個高峰。洪水型發病高峰與洪水高峰一致,常在6~9月。
發病年齡:從嬰兒到老年人,只要有機會接觸病源體都可能得病,之所以有好發年齡和性別上的差別,主要是由于受感染機會的多少所致。其中以青壯年發病多,20~40歲組占病例總數40%左右。疫區兒童常下河洗澡、嬉水,也易感染。性別與職業的發病情況常取決于與傳染源及疫水接觸的頻度。農民、漁民發病率較高,畜牧業及屠宰工人常與病畜接觸,也易發病。
鉤端螺旋體病的預防需采取綜合措施,包括消滅和管理好動物宿主、疫水的管理、消毒和個人防護等方面。
1.消滅動物宿主:重點在滅鼠,結合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大力開展滅鼠工作。對其它宿主動物要進行調查,對受感染并排泄病原體的家畜,特別是豬、牛、羊等要給予隔離和治療,并加強對飼養場所及排泄物的管理。
2.疫水的消毒及管理方面:應對流行區的水稻田、池塘、溝溪、積水坑及準備開發的荒地進行調查摸底,因地制宜地結合農田水利建設對疫源地進行改造。在收割谷物前排干稻田中的積水,以減少勞動時接觸疫水的機會;使塘水盡量暴露,利用太陽照射殺滅部分鉤端螺旋體;對污染的水源或積水,可用漂白粉或其它有效藥物進行噴撒消毒。結合施農藥和施肥,用草木灰、石灰氮、生石灰或土農藥消滅病原體。
3.個人防護:加強衛生宣傳,提高群眾對鉤端螺旋體病的認識,避免與可能受染的污水接觸。在進行與疫水接觸的勞動時,盡量穿著長袖衣、長褲,并扎好袖口褲口,防止皮膚破損,減少感染機會。勞動中如有皮膚割損受傷時,應立即進行傷口清潔消毒。
4.對確診的病人或在流行區中疑似患者應集中治療,注意隔離、消毒,同時做好疫情報告工作。
- 上一篇:兒童患輪狀病毒腹瀉的表現 2013/7/15
- 下一篇:南非腹瀉疫情至少30人死亡 致病病毒已被發現 2013/7/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