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香烟好抽,南京金陵十二钗香烟价格,利群香烟多少钱,烟草网

聯系我們???Contact
搜索???Search
你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動態 > 行業新聞

冬春季注意防斑疹傷寒

發布時間:2013-12-31 15:07:43??????瀏覽次數:
       斑疹傷寒〔typhus)乃是由立克次體所致的急性傳染病。流行性斑疹傷寒是由普氏立克次體所致,經體虱傳播,以冬春季為多。地方性斑傷寒是由于摩氏立克次體感染所致,以鼠及鼠蚤為媒介,以夏秋季為多。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較輕。
由立克次氏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。可分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。前者又稱虱型斑疹傷寒,由普氏立克次氏體引起,經人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;后者又稱蚤型斑疹傷寒或鼠型斑疹傷寒,由莫氏立克次氏體引起,經鼠蚤傳播的急性傳染病。潛伏期為5~21天,多為 10~12天。表現有起病急,寒戰、高熱、劇烈頭痛、肌肉疼痛及壓痛,尤以腓腸肌明顯,顏面潮紅 、眼球結膜充血 ,精神神經癥狀如失眠、耳鳴、譫妄、狂躁,甚至昏迷。可有脈搏增快或中毒性心肌炎。多于病期第5天全身出現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,以后可變為出血性,并有脾腫大。地方性斑疹傷寒上述表現較輕。診斷依據流行病學史(當地有本病流行、有虱寄生及叮咬史等)和典型臨床表現。確診可作血清學檢查如外斐氏反應等及立克次氏體分離。四環素或氯霉素治療有特效。預防采取以滅虱、滅鼠為中心的綜合性預防措施。
斑疹傷寒包括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兩個病種。流行性斑疹傷寒是由普氏立克次體(Rickettsia Prowazeki)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雖然埃及從山羊中分離到普氏立克次體,美國從飛松鼠中分離到普氏立克次體,但流行性斑疹傷寒作為自然疫源性疾病還證據不足。流行性斑疹傷寒仍然屬于人-虱-人傳播的疾病,人是唯一的宿主,體虱是傳播媒介。普氏立克次體在體虱胃腸道上皮細胞中生長繁殖,經虱糞排出體外,虱糞污染人皮膚破損處引起感染發病。在發達國家由于生活水平高,衛生條件好,有條件經常洗澡,常換衣服,防止體虱生長,因此得到有效控制。在發展中國家,尤其是在衣虱孳生的人群中,時有流行。在中國最后一次流行是在70年代末云南省昭通地區。

       地方性斑疹傷寒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,是由莫氏立克次體(Rickettsia Mooseri)引起的,鼠類是貯存宿主,印鼠客蚤是傳播媒介,人是受害者。呈鼠―蚤―人傳播循環。但丘福禧等從熱帶鼠螨中也分離到莫氏立克次體。地方性斑疹傷寒是全世界性的,凡是有老鼠和跳蚤的地方都可能有地方性斑疹傷寒疫源地的存在。發達國家報告病例數較少。中國解放后有三次流行高峰:第一次1950~1952年,為流行性和地方性混合流行,以云南最嚴重。第二次流行高峰除臺灣外,28個省、市、自治區均有發病。第三次流行高峰自1980~1984年。國內自80年代初發病率呈下降趨勢,97年開始回升。

       臨床表現

(一)潛伏期:流行性斑疹傷寒一般潛伏期為10~14天。如果感染量大,發病時間可提前。前驅癥狀不明顯,有的只有低熱、頭痛和疲倦等。地方性斑疹傷寒潛伏期一般5~15天。
(二)癥狀和體征: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的癥狀和體征主要為四項,即發熱、頭痛、皮疹和淋巴結腫大。
(三)物理檢查:最常見的體征為脾腫大。

(四)并發癥:中耳炎、腮腺炎、細菌性肺炎是常見的并發癥,有的可出現陰囊、陰莖、陰唇腫脹和壞疽。有時可出現神經刺激癥狀,有的昏迷、遲鈍、呆傻,有的興奮。

1.控制傳染源主要是滅鼠。應發動群眾,采取綜合措施,用各種捕鼠器與藥物滅鼠相結合。常用的滅鼠藥物有磷化鋅、安妥和敵鼠等。
2.切斷傳播途徑防止被恙螨幼蟲叮咬,于發病季節應避免在草地上坐臥、曬衣服。在流行區野外工作活動時,必須扎緊衣袖口和褲腳口,并可涂上防蟲劑,如鄰苯二甲酸二苯酯或苯甲酸芐酯等。
3.提高人群抗病力尚無可供人群應用的斑疹傷寒疫苗。初步研究顯示,斑疹傷寒立克次體中分子量為56×103的表膜蛋白抗原有較強的免疫原性。編碼該蛋白的基因已在大腸桿菌表達成功,能否用其制成疫苗,有待作進一步研究。

疾病護理

斑疹傷寒起病時常易被誤以為感冒。如果病人有長時間發熱不退,近周內又有在野外草叢隨意坐臥或接觸帶有恙蟲的農作物時,應注意有否淋巴結腫痛及附近有否焦痂。及時到醫院就診以期及早確診。斑疹傷寒是有特效藥物治療的,早期治療治愈率達100%。因受嚙齒類和恙螨孳生繁殖的影響,斑疹傷寒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,一般自5月開始出現病例,發病季節多見于7-11月,而以6~9月為高峰,一般以農民較多,凡在疫源地隨意坐臥或接觸帶恙蟲的農作物均可受染。人對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普遍易感。農民、與草地頻繁接觸的青少年、從事野外勞動者易得斑疹傷寒。男多于女,得病后對同株病原體有持久免疫力,對不同株的免疫僅能維持數月。
在寒帶地區、高海拔(2500m以上)地區,也可從恙螨及嚙齒動物中分離出斑疹傷寒立克次體。中國斑疹傷寒主要發生于東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區如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浙江、云南、四川、海南、西沙群島等,湖南、貴州、山東、江西、內蒙古、西藏、新疆等地也有病例或人群中血清免疫反應陽性的報道。但總的來講,斑疹傷寒在中國的發病率有下降趨勢。斑疹傷寒也流行于日本、東南亞、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島嶼、前蘇聯東南部等地。

并發癥

較常見的并發癥是中毒性肝炎,支氣管肺炎,心肌炎,腦膜腦炎和急性腎衰竭等。預后:若能及時診斷與治療,絕大部分患者預后良好。若有并發癥則預后較差。病死率各地報告不一,在1%~50%之間。病死率除與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的株間毒力強弱差異有關外,還與病程的長短有關。進入病程的第3~4周后,患者常出現明顯的多器官功能損害,患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發生肺、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。

專家觀點

斑疹傷寒主要經虱蚤和恙螨傳播,與環境和個人衛生條件密切相關,隨著全球衛生環境的改善,這類疾病發病率逐年降低,病死率也明顯下降,近年來罕有死亡病例報告,但是對于從事傳染病診治和動物研究、飼養和實驗研究等高危工作組者,還是需要了解和掌握該病,一旦不幸遭遇,可以早期發現,早期隔離和早期治療,降低損害。[3]